SIGN 0

残存的要塞 第二海堡的遗迹

南栈桥
北栈桥
潮位观测站
关于第二海堡的各种信息扫这里的二维码

A 中央炮塔
B 砖建筑物(中央部炮台地下部分)
C 高角炮的炮座
D 炮台遗址
E 砖瓦建筑物(右翼北侧掩蔽堑壕)
F 北侧连接码头前仓库
G 防波堤
H 连接码头
I 筑堤石
J 砖瓦建筑物(右翼北侧掩蔽堑壕)
K 砖刻印

SIGN 1

利用传统筑城技术的护岸工程

先进的建造技术

第二海堡,是在水深8 ~ 12米深的海底,被建立的人工岛屿,使用了49万㎡的石材,30多万㎡的沙子,以及50多万的人力。用护堤石堆积的堤坝采用传统的筑城技术,构造坚固在关东大地震时也没有倒塌。除了北侧停船场,南侧中央部西侧也残存着。据可靠情报,使用的石材是都神奈川县真鹤产的。

筑堤石

覆盖时使用的筑堤石使用安山岩,质地坚硬致密,即使长时间风吹雨打也不会崩塌。形状是长斜方形,其表面是约1m的正方形,厚度约为1m。

SIGN 2

砖块的印记

第二海堡的砖瓦结构特征

掩蔽堑壕的砖瓦结构被称为英式砌法,砖块表面光滑,呈黑褐色,有瓷砖般的光泽。被称为“过火砖”,具有吸水率低的特征。使用的大部分砖块,是在当时的小菅集治鉴(明治时代的囚犯收容设施)制造的,印有樱花章图章的砖现在还散布在岛内。

SIGN 3

炮台遗迹和现役灯塔

炮台遗址上耸立的第二海堡灯塔

在15cm加农炮遗迹,有无筋混凝土加固的上部工事上,现今搭建着高12m的第二海堡灯塔。初期是第二海堡的基础工程进展中的明治26年(1893), 通讯省得到陆军省的批准设置的。并在此后灯竿大正9年(1920),应海军对第二海堡的灯塔灯竿进行改建的要求,通讯省又对灯塔进行了改建。

SIGN 4

经受住种种考验的掩蔽堑壕

第二海堡的遗迹,掩蔽堑壕

在地下化的炮塔之间设置了地下联络通道和仓库等设施。现存炮台的地下有着圆顶状的空间,墙壁表面是用没有完成的红色的砖块堆砌。作为支撑上面混凝土部分的部件,经受住了关东大地震和太平洋战争以及之后联合过军的爆破。

SIGN 5

炮台的地下结构

右翼地下内部图像(CG)
再现当时的右翼外观(CG)
第二海堡航空照片(2005,3,16摄影)

位于地下炮台的中枢设施

炮台的必要装备有火炮的炮座炮床,弹药库存,观测所,电灯所(发电室和探照灯照明),居住设施。其中弹药库存、发电室,居住设施等建设在地下。特别是炮炮塔,除了最上部的射击室以外操控炮身的手动机关房,炮侧弹药库,供弹室等都是地下结构,可以想象这个工程是多么的困难。

SIGN 6

中央部炮塔观测台一眼望到东京湾

成阶梯状的构造的观测台,设置在能一眼望到东京湾的视野宽广的地方,地下有指挥室和通信室。炮台的下部可以看到砖砌结构的地下要塞入口部分。好像是一个独特的废墟景观,曾经被用作电影的外景拍摄地。

SIGN 7

压倒性存在感的炮台遗迹27cm加农炮程

目前还能看到一部分混凝土、砖墙的第二海堡炮台,上部的结构物、建筑物墙壁,墙角、内壁是砖瓦建造,里面最重要的设施——15厘米加农炮以及27厘米加农隐形炮的炮床、天花板部等需要加固部分是由混凝土筑造。

SIGN 8

战争结束和炮台的结局

观测站
27厘米加农炮
速射炮
27厘米加农炮(中央炮塔)
西端
右翼
中央(前)、东端(里)

充满神秘的炮台结局

太平洋战争结束后,实际上在第二海堡登陆的是英国的登陆部队。8月30日上午9点,占领了第二海堡和在震灾中受损的第三海堡,解除武装后去往猿岛。但是,实际上,第二海堡的炮和炮台被英军破坏了多少还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