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

P1-1

作爲東京灣要塞而建設的3座海堡

P1-2
海堡的建設
東京灣的3座海堡是1881(明治14)年開始的明治時期最大、最難的土木工程、曆時約40年終于完成的。那個建造以日本的傳統技術爲基礎、引進了西歐的最尖端技術、成爲了近代要塞炮台建造的先驅。但是、風浪的影響比想象的還要大、再加上1923年(大正12年)發生的關東大地震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因此作爲炮台幾乎沒有被真正使用過。
P1-3
建造3座海堡的必要性 在東京灣防禦體系的整備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陸軍少佐黑田久孝、于明治8年(1875年)、聯名提出了“全國防禦法案”。據說此後、這個方案成爲了東京灣要塞建設的基本。最初的計劃是只建設第一、第二海堡、但由于當時火炮的有效射程只有3,000米左右、爲了進一步鞏固防禦、防止敵艦的侵入、在軍事技術上需要3個海堡。
P1-4
VR體驗
虛擬現實第二海堡登陸!
第二海堡登陸VR體驗使用方法

P2

披著神秘面紗的東京灣要塞的曆史和背景

p2-2
東京灣海堡比較表
第⼀海堡,在富津岬尖端⽔深1.2 ~ 4.6米深的海上建立。先投入石塊做基礎、在上面用原石包圍建立堤壩、並在內部填充沙子、炮台才得以建成。耗費7萬㎥⽯材,13萬㎥的沙子、動用了32萬的⼈力。雖然現存但無法登陸。
p2-3
第⼆海堡在第一海堡⻄面2577米,⽔深8 ~ 12米海中建立。耗費49萬㎥⽯材、30萬㎥的沙子、動用了50萬⼈的人力。
作爲至今爲止現存的土木構造物、是現在能登陸的貴重的遺迹。當時運用了最新技術的貴重建築物、現在重新受到了廣泛關注。
p2-4
第三海堡建造在第二海堡以南611米、走水低炮台以北2,589米的位置、但是由于關東大地震、混凝土建築物大部分都跌落或傾斜到海裏。之後、爲了船舶的航行安全、從平成12年到平成19年的7年間實施了撤除工程。
p2-5
人工島
上層建築
開工年月
竣工年月
建設期間
建設地
備炮
海底深度
海底地質
潮水速度(每秒)
漲退潮的海面落差
基礎上部面積
工程費用
p2-6
明治14年(1881)8月
明治20年(1887)6月
不明
明治23年(1890)12月
9年
富津岬頂端的海中
2門12cm加農炮(隱顯炮架)
2門12cm加農炮(攻城炮架)
1門19cm加農炮
14門28cm榴彈炮
最深4m60cm
最淺1m20㎝
貝殼混合的沙子
1m
2m
23000㎡
378322日元
(現在價格)約17.5億日幣
p2-7
明治22年(1889年)7月
明治32年(1899年)6月
明治33年(1900年)3月16日
大正3年(1914)6月
25年
第一海堡以西2,577米
2門27cm加農炮(炮塔)
4門27cm加農炮
8門15厘米加農炮(炮塔)
最深12m
最淺8m
貝殼混合的沙子
1m20㎝
2m20㎝
41000㎡
791647日元
(現在價格)約36.7億日幣
p2-8
明治25年(1892年)8月
明治40年(1907年)10月
大正3年(1914)9月以後
大正10年(1921年)3月
29年
第二海堡以南611米
走水低炮台的向北2,589米
8門10cm加農炮
4門15㎝加農炮
最深39m
摻碎石的沙子
1m50㎝
2m20㎝
26000㎡
2,493,697日元(現在價格)約115.7億日元

[注1]當初的備炮:備炮因軍事外交背景、武器進步、戰略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裏列出了建設之初配備的各海堡的備炮。
[注2]現在的價格:關于第一海堡到第三海堡的費用,估算了第一海堡建設動工年的時期,即明治14年(1991)的1.0乘以平成30年通脹指數(×4,638)的金額。

P3

p3-1

第二海堡的現存資源

p3-2
殘存的要塞 第二海堡的遺迹
p3-3
在第二海堡、d有反應當時風的貌遺迹以及開放景觀等傳承至今的寶貴資源。但是有些場所目前沒有開放。
p3-4
磚瓦建築物(右翼北側掩蔽塹壕)
這是右翼北側的掩蔽部的外觀。英式堆砌的護牆長達114m,磚塊使用高溫燒制且防水效果高的材質。
p3-5
連接碼頭
連接碼頭位于北側。從殘存的系泊柱,陡峭的石牆坡可以判斷,這就是當時的連接碼頭。
p3-6
防波堤
北側海域的防波堤。東側延長160米,西側延長80米,西側部分因爲漸漸下沈已經都被海水淹沒了
p3-7
磚瓦建築物(右翼北側掩蔽塹壕)
右翼北側掩蔽塹壕的內部。原本在地下的炮塔以及連接炮塔的地下通道和倉庫等建築物大多都暴露在地表了。
p3-8
北側連接碼頭前倉庫
是與北側連接碼頭相鄰的倉庫。牆壁是磚塊,天花板是混凝土。它位于連接碼頭附近,因爲做過防水施工,所以據推測是座保管燃料的倉庫。
p3-9
高角炮的炮座
是12.7 cm高角炮的炮座遺迹。這個高角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昭和19年(1944年)設置的。
p3-10
中央炮塔
中央部炮塔觀測台。這個觀測台設置在視野開闊的地方,和地下的調度室和通信室連爲一體發揮功能。
p3-11
磚建築物(中央部炮台地下部分)
左翼側的地下要塞的入口。
p3-13
築堤石
在南側有築堤石砌成的護岸。由于采用了傳統的築城技術,構造十分堅固,即使在關東大地震中也沒有倒塌。
p3-14
炮台遺址
15㎝加農炮的炮塔遺迹, 采用澆築無鋼筋的混凝土圓柱體方式。如今在此地設置了第二海堡燈塔(高12米)。
p3-15
磚刻印
甲午戰爭時,海軍在右翼設置了水雷衛所和海軍炮,戰爭結束後這些就被撤除了。
之後第二海堡的基礎工程繼續進行,在西端部署了15cm加農炮。

P4

第二海堡的特征

p4-02

第二海堡炮台

第二海堡的炮台等的上部建築物的牆體,腳牆·奧牆作爲磚瓦構造,最重要設施15cm加農炮以及27cm加農炮的炮床·天花板部等需要加固加強的位置是混凝土構造。
特別是炮塔炮,除了最上部的射擊室,動炮的手動力機房,炮側彈藥庫,供彈室等全部都是地下結構,可以想象那個工程是有多辛苦。

第二海堡27cm加農炮剖面圖[資料]《富津市富津第二海堡迹調查報告》圖-2.3.6

射擊室
手動力室
炮座
掩蔽部
p4-03

第二海堡的磚瓦 掩蔽塹壕

在第二海堡,殘留著掩體等一部分的磚牆體,可以確認堆砌方法和尺寸等。其特征是使用英式堆砌法以及在容易受天氣影響的外牆部分堆砌使用吸水率低的“過火磚”。

掩蔽塹壕的地下構造映像(想像圖)
掩蔽塹壕(磚塊)
15厘米炮塔
中央炮塔炮台
炮側彈藥庫
供彈室
事務所
炮地板
英式砌法
法式砌法